永做“清凉山上一棵松”,大流量澎湃正能量
1941年5月16日,与延安宝塔山隔河相对的清凉山上,《解放日报》在半山坡几孔窑洞里诞生了,这是党中央在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份大型日报,在党的新闻事业史上写下光辉一页。1947年3月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停刊,共出版2130期。
1941年5月16日,与延安宝塔山隔河相对的清凉山上,《解放日报》在半山坡几孔窑洞里诞生了,这是党中央在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份大型日报,在党的新闻事业史上写下光辉一页。1947年3月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停刊,共出版2130期。
8月23日下午,由静安区图书馆与静安区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“静安讲坛”在静安区图书馆后四楼报告厅举行。曾编辑“夜光杯”副刊三十多年的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严建平,以珍贵的老报纸和历史照片为线索,带领现场读者穿越时光长廊,共同聆听新民晚报与上海这座城市之间动人的“双向
一说起《新民晚报》,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亮起这样一幅画面: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读报、分享对于新闻事件、社会暖心故事的思考。可以说,《新民晚报》承载着几代上海人共同的文化记忆。
此情此景,使我蓦然想起,1954年春天,赵超构在写给同事霞光的题签中,抄录唐代司空图《诗品二十四则·纤秾》中的句子:“采采流水,蓬蓬远春。窈窕深谷,时见美人。碧桃满树,风日水滨。柳阴路曲,流莺比邻。”
今年5月4日是杰出新闻工作者、著名杂文家与社会活动家赵超构先生诞辰115周年。值此纪念之际,光明日报出版社推出《赵超构手迹辑存》。这部著作,如同打开一扇通往历史的窗,将散落在公藏机构、私人藏家及赵氏后人手中的赵超构手迹尽数汇聚。书中不仅收录了以“林放”为笔名的